近期,在四大国有银行的引领下,商业银行纷纷响应降息政策,一年期利率历史性地跌破1%大关。从宏观经济视角来看,这一利率水平的显著变化,意味着传统储蓄模式已难以实现资产保值。参照国际通行标准,美国将2%的通胀率视为合理区间,而回顾我国过去15年的经济数据,仅有2015年、2017年、2023 - 2024年的通胀率低于这一水平。如今不足1%的存款收益率,使得将资金存放银行的行为,在实际购买力层面呈现持续贬值状态。
这一变化直接引发了资金流向的结构性调整。截至今年一季度,理财产品规模增长近10%,增量高达3万亿元。在存款贬值、国债价格受市场做市机制调控的背景下,资金被迫寻求新的增值渠道,而理财市场成为重要选择。但需明确,理财产品的收益本质上依赖投资活动,即便投资者对A股市场持谨慎态度,也不得不参与其中。
资金的投资规模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动态影响。其中,市场环境、政策导向、经济前景以及资产价格等要素共同构成投资决策的关键变量。政策利好能够提升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良好的市场表现则会增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并且只有在市场上行阶段,资产价格才具备相对低估的属性。由此可见,活跃且健康的市场环境是驱动投资增长的核心要素。
在此过程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其作用愈发凸显。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年度CPI涨幅超过2%,或呈现连续上升态势,通常被视为经济繁荣的信号。只要CPI涨幅控制在3%以内,就处于良性通胀区间,不会引发经济过热。CPI同比涨幅这一数据,清晰地架起了宏观经济形势与微观投资行为之间的桥梁。
观察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当CPI涨幅超过2%或呈持续上升趋势时,股票市场往往表现优异;反之,在CPI连续下滑或低于2%的年份,股市通常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以2023 - 2024年为例,当时CPI仅为0.2%,经济呈现明显的通缩特征,股市表现低迷。在此期间,尽管政府频繁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但由于CPI数据未得到有效改善,市场对政策的反应逐渐钝化。政策刺激初期,市场基于对政策效果的期待会出现短暂上涨,但当预期落空后,后续政策的提振作用便会大幅减弱,这与“狼来了”的效应如出一辙。
回顾去年9月24日,一系列密集政策出台后,市场短暂回暖,但随后10月至12月CPI数据依然未见起色,股市也随之陷入沉寂。今年1月,得益于半导体等科技板块的爆发,股市迎来一波反弹,但2月至4月CPI再次回落至低位,股市也重新陷入震荡格局。当前,政策发布后股市反应平淡,根本原因在于前期多次“政策预期落空”,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经济学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原理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市场投资逻辑已从过去单纯的“预期驱动”,转变为更注重实际数据支撑的“事实驱动”,并且这两种模式会根据市场环境动态转换。在当前以“事实驱动”为主导的阶段,股市缺乏持续上涨动力,更多呈现区间震荡走势,利好或利空消息仅能引发短期波动,难以改变整体格局。
从长远发展来看,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只有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扩大内需等方式,切实推动经济增长,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市场预期。当经济发展形成上升趋势,外部的利好或利空因素仅能影响增长速度,而无法改变经济上行的大方向。若想重新激活“预期驱动”的市场模式,要么需要显著改善的经济数据作为支撑,要么需要出台具有突破性、能够清晰展现经济向好前景的重大政策与市场变革。当前形势下,一般性政策利好已难以有效提振市场预期,唯有极具力度、超常规的政策举措,才有可能打破市场僵局,重塑投资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