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金融市场出现股票、外汇、债券三大核心市场同步下跌的“股汇债三杀”现象。作为国际金融体系中传统意义上的避险资产——美国国债,其安全性面临挑战,这一情况引发了广泛关注。美国国债作为主权债券,其风险的暴露绝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金融体系潜在危机的重要信号。
从国际视角来看,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下调美国信用评级,日本国债市场与美国国债市场同步出现剧烈波动,再加上全球范围内去美元化进程加速,这些迹象都在警示着全球投资者,需对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保持高度警惕。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核心,其政策制定者若忽视金融市场规律,可能引发全球资本市场的强烈震动。这种震动一旦发生,美元体系内的中小国家极易爆发金融危机,并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引发全球性连锁反应。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在这一过程中,美元的国际竞争者可能获得发展契机。有分析预测,中国可能迎来资产流入潮,资产估值也将得到提升,流入规模或接近资产总量的7 - 10% 。
就美国国债本身而言,华尔街分析师预计,今年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可能再上涨50个基点,触及5%这一关键阈值。5%不仅是投资者心理层面的重要关口,也是2023年10月创下的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历史高点。一旦收益率突破这一数值,美国国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将发生本质转变,从“收益预期”转变为“价值警示”,预示着美债资产价值下降,可能引发大规模抛售潮。当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达4.58%,距离关键风险点位越来越近。
美国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源于国际金融体系的联动性和美国国债的全球影响力,即便美国内部风险有所缓解,外部风险引发的美债危机也难以避免。而美国内部则深陷通缩困境,微弱的0.2%经济增长率难以支撑有效投资。在低通胀(CPI)环境下,宏观政策和利好消息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金融市场的预期炒作需要以实际经济数据为支撑,当经济基本面迟迟未见改善,投资者对利好的反应仅停留在短期波动层面,难以形成长期投资信心。
从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经验来看,以往通过下调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效果甚微。尽管美联储已多次下调利率,1年期利率跌破1%,但通胀水平并未回升。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过去,房地产市场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对利率调整极为敏感,利率下降会推动房价上涨,带动投资和消费,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衰退,新质生产力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难以替代房地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消费结构变化来看,数据显示,与10年前相比,20 - 29岁年轻群体的消费大幅下降,对整体消费增长的贡献近乎为零。这一变化的核心原因并非简单的社会观念转变,而是房地产需求的降低。年轻人购房需求减少,导致与之相关的家具、家电、汽车等消费链条萎缩。虽然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但在现阶段,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远不及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
这种经济现实与市场预期的脱节,导致金融市场呈现横盘波动特征。政策利好消息在预期炒作阶段能够短暂推高股市,但在回归经济基本面时,市场很快回归理性。由于缺乏实质性经济数据支撑,市场轮动速度加快,短期投资风险加剧,追涨杀跌的操作模式极易造成投资损失。
若要改变当前局面,关键在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成熟的产业模式,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这需要通过金融杠杆工具的合理运用、产业投资基金的有效引导,以及产业链的深度重组与改革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要一年时间的积累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应保持谨慎态度,避免盲目参与短期市场波动,静待经济基本面出现实质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