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A股市场呈现典型的结构性轮动特征,前期多数个股调整与近期强势反弹的交替出现,反映出资金在板块间的快速切换与市场情绪的动态平衡。整体来看,市场韧性犹在,但细分领域的风险与机会分化显著,需从产业周期与资金逻辑的深层维度进行研判。
一、AI算力板块:热度与风险的再平衡
从当前市场结构看,AI算力产业链中的CPO(相干光模块)与PCB(印制电路板)环节成为资金聚焦的核心,业绩高增预期与密集的行业催化形成共振,推动板块估值快速抬升。但从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分析,这种短期热度需警惕结构性风险。
AI行业的发展遵循“短板效应”:整个产业链的扩张速度由当期最薄弱环节决定,该环节既是行业瓶颈,也是阶段性资金流入的重点。2025年一季度北美AI投资规模达5000亿元,而我国仅为500亿元(约10%),核心制约因素正是GPU供应受限。这一案例清晰表明,AI产业的投资重心会随瓶颈环节的变化而迁移,不存在单一环节长期主导的逻辑,CPO短期的热度已与产业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出现偏离。
进一步从产业竞争格局看,风险点已开始显现:
- 国内内卷压力:随着AMD、英伟达显卡供应解禁,国内AI算力建设进入加速期,但供应商数量增加可能导致甲方议价权显著提升,压缩行业整体毛利率水平。
- 海外供应链风险:参考苹果产业链的历史教训,海外核心需求方可能通过账期拉长、备货要求升级等方式转移风险,对国内供应商的盈利稳定性构成挑战。
- 资金情绪过热:头部投资者“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逻辑本质,是规避资金集中撤离时的流动性风险。当前CPO板块的情绪热度与短期涨幅已提前透支部分预期,需警惕情绪逆转带来的波动。
其实我本人更希望AI行业尤其是CPO继续稳建拉升,毕竟我满仓已持有近三年时间,但客观的讲,风险已开始显现,虽然板块大概率还会继续轮动上涨,但也极有可能在未来的一年内因为内卷出现第二个光伏行业。
二、固态电池:产业周期切换中的新机会
与AI算力板块的情绪燥热形成对比的是,固态电池领域的调研活跃度在5-6月显著提升,这种“研报推崇与实地调研”的分化,往往预示着资金对产业趋势的前瞻性布局。
从产业周期看,固态电池的发展节奏已呈现超预期特征:量产时间从最早预测的2027年持续提前至2025年四季度,这种时间线的不断压缩与2023年CPO板块的高速光模块出货量超预期逻辑高度相似,反映出制造业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的典型特征——当技术成熟度跨越临界点后,行业将进入加速渗透期。
从投资逻辑看,固态电池的机会集中在关键材料与整线设备环节:前者直接决定电池性能的突破空间,后者受益于量产前夕的设备采购周期,两者均处于产业扩张的早期阶段,具备较高的业绩弹性与确定性。这种布局逻辑与产业发展的“渗透率曲线”高度契合,即在技术验证完成后、大规模商业化初期介入,可分享行业增长的红利。
三、结论:基于产业周期的投资策略调整
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短期情绪驱动与中长期产业逻辑的背离。对于AI算力板块,需警惕“人声鼎沸”时的风险释放压力,关注产业链瓶颈环节的动态切换;对于固态电池,则可沿着“技术突破-量产落地-业绩释放”的产业路径,布局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细分龙头。在市场轮动加剧的背景下,回归产业本质、把握周期节奏,是穿越波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