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百年股市涨跌录
作者: 罗斯丹、许天厚
出版时间: 2018-11-02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人们意料之中的衰退阶段。但是,出乎人们预料的是,美国经济在经历了仅仅两年的衰退之后,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迅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而美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华尔街,也步入了其200多年历史中高度繁荣的阶段。从1920年至1928年大熊市到来之前,美国股市的道·琼斯指数上涨了3倍,标准普尔指数也在几年的时间内上升了2倍多,美国股市步入“大牛市”。其中,汽车工业股作为带动美国股市的龙头股为此次牛市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美国汽车工业快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华尔街上关于汽车股的“闹剧”也开始上演。
闹剧之一就是掌控通用汽车公司的传奇人物威廉·C杜兰特,在仅仅7个月的时间里,因为其“善良”的行为,而失去了这艘“航母”的控制权,落得依靠保龄球馆的收入维持余生。
闹剧之二是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具戏剧性的“斯图兹汽车股票事件”,从中,人们不仅观看到了一部没有导演的股市闹剧,而且更加领略到了股市内深藏的“玄机”。
威廉·C.杜兰特与通用汽车公司
威廉·C.杜兰特1861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他的外祖父是美国内战末期和战后初期担任马萨诸塞州州长的哈瑞·H克罗伯。生活条件优越的杜兰特从小就表现出了不安分的特性。在经过了木柴厂和富林特保险公司的重重磨练之后,1886年,杜兰特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马车制造公司。凭借着自己的销售天分,杜兰特出色地完成了公司规模扩张的任务,他的个人财富从刚开始的2000美元发展到了200万美元,“挖”到了创业中的第一桶金。对于他的销售天分,他的朋友是这样评价的:“杜兰特可以把沙子卖给阿拉伯人,然后还能把筛沙子的筛子卖给他们。”
20世纪初,汽车的稳定性、安全性还相当差,人们大多对汽车这种现代工具望而却步。因此,汽车行业在发展初始陷入了一种举步维艰的境地。尽管此时的别克汽车公司已经在发动机的生产方面初见成果,然而面对并不景气的行业背景,别克汽车还是无法逃脱销售无望、资金短缺、供应商停止供货的困境。1904年,在对汽车行业前景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杜兰特果断决定,将所有资金从马车制造业退出,斥巨资进入与马车制造业毫不相关的汽车行业。但是,随后发生的事实无疑证明了杜兰特走在了时代发展之前,并准确地预测到了未来交通工具的发展趋势。
1904年11月1日,杜兰特正式走马上任,成为别克公司的董事长,并持有65%的股份。在杜兰特接手别克公司最初的几年里,公司的发展并没有想像的那样顺利,杜兰特甚至一度被停职。但是经过了4年的苦心经营,1908年,别克公司成功实现改造,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年销售量达到8000多辆。
杜兰特是个不折不扣的乐观主义者,在别克汽车的生产大步前进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意识到,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生产设备和人员的大量增加,而完成这项任务最简单最省钱的办法就是将现有的一批汽车生产厂商联合。但是别克作为当时汽车业发展的后起之秀,过快过大地扩张必然容易引起行业内其他企业的防御和反抗。这时,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杜兰特显示出了他特有的聪明和灵活应变能力。1908年,新泽西州的乔治·E丹尼尔及他的朋友以不到2000美元的资金组建了一家名叫“通用”的汽车公司,在这个公司成立一个月之时,别克公司的董事长杜兰特找上门来,在“通用”的内部会议上表示自己愿意将别克公司“卖”给“通用”,并且他本人乐意为“通用”效力。在3天之后,“通用”就以近4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别克公司,杜兰特也如愿成为了“通用”的“一把手”。从此,杜兰特带领他的通用汽车公司开始了其传奇的辉煌史。
1909年,杜兰特以股票换股票的方式,分别取得了别克、奥兹、凯迪拉克、奥克兰等10家汽车公司、3家卡车公司和10家零部件公司的控股权或相当比例的股份,建立起了他的汽车帝国。但是,他的过于乐观也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并购中花的冤枉钱且不说,他对汽车形势的过度看好,让他忽略了需求的变化,而且没有建立正式的资金储备制度。1910年,美国经济遇到暂时的衰退,通用汽车公司陷入了深深的财务危机,不得不靠银行家的介入来维持生存,公司股权被托管,杜兰特也由此暂时失去了通用公司掌门人的地位。
天生乐观的杜兰特在失去了通用的控制权之后,又重新组建了雪弗莱公司。1915年,杜兰特凭借着其独创的大众营销策略,使得雪弗莱的490型汽车一炮打响,雪弗莱公司的业绩直线上升。东山再起的杜兰特还是对通用念念不忘,利用在雪弗莱公司赚到的钱购买通用汽车的股票,以股票换股票的形式甚至说服当时财富在美国首屈一指的杜邦公司投资通用汽车,雪弗莱最终“拿到”了通用汽车的控制权,杜兰特再一次完全掌握了通用汽车。在随后的日子里,通用汽车的业绩以常人难以想像的速度增长。
1920年,通用汽车公司的股价约为42美元,杜兰特创造的传奇业绩使他在通用汽车公司拥有的几百万股股票的市价达到1亿美元以上。可惜好景不长,当年4月份,作为龙头股的汽车股票开始领跌,以营销专长著称的杜兰特开始坐不住了。作为通用汽车的掌门人,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投资者和员工的利益,让他们在股灾中不受损失。所以,他开始了自己的救市行动。利用当时10%的保证金制度,杜兰特要求经纪人大规模收购通用汽车的股票,以借此造成股票供不应求的假象,提高股价。但是,这时市场下跌的力量大得惊人,局势不是杜兰特一个人所能改变的。到10月份时,通用汽车的股票价格只有17美元,而杜兰特还在疯狂收购通用汽车的股票。由于在保证金制度下,购买股票的投资除保证金之外的剩余部分需要经纪公司垫付,经纪公司会要求杜兰特不断提供抵押品,当他无法提供更多抵押品的时候,经纪公司会把他的股票强行低价抛出。仅过了10天,通用汽车的股票跌到每股14美元,杜兰特不得不借钱以维持资金的周转。但噩梦远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11月中,股票像着了魔似的疯狂下跌,不断要求增加保证金的通知单像雪片一样飞来,通用汽车公司陷入深深的金融危机而不能自拔。这时最为着急的不是表情平静的杜兰特,而是一度被蒙在鼓里的杜邦公司和摩根银行——通用汽车公司的头号投资者们。在华尔街巨大的谣言中,在杜兰特始终稳而不乱的态度中,他们有些摸不着头脑。在一轮又一轮的股票下跌中,两大巨头不得不放弃观望的态度,插手到通用汽车的内部事务中来。因为他们明白,一旦杜兰特的股票被低价大规模地抛出的话,不仅对他们在通用汽车的巨额投资产生影响,而且会对整个股市产生难以想像的灾难性后果。于是,他们决定给杜兰特以巨额资金,让他从自己试图拯救整个股市的“善行”中抽身。
至此,股市中一个潜藏的巨大危机得以化解,同时,杜兰特创造的神话也就此结束。曾经在他账户上的近亿资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化为乌有。作为创造了通用汽车公司这艘实业航母的天才,经过了十年辉煌之后,最终以落寞谢幕。难怪有人说:股市是创造精英的摇篮,也是埋葬精英的坟墓。
艾伦·A赖恩与斯图兹汽车股票
艾伦·赖恩在华尔街的历史上并不是巨头人物,人们对他更多的评价是一个“导演”,认为他自编自演了华尔街上著名的“斯图兹汽车股票事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把华尔街的核心会员甚至是一些华尔街的巨头拉下水。不过,在这场表演中,他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和全部财富,也生动地演绎出了股票市场中由内部人主导的“一切皆有可能”。
艾伦·赖恩的父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金融家托马斯·赖恩。据不完全估计,托马斯·赖恩临终前的财产已达到2亿美元,出生在这样一个金融豪府,艾伦·赖恩继承了父亲足智多谋、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并在1915年接手了父亲在华尔街的席位,组建了艾伦·赖恩公司,准备在华尔街大展拳脚。
20世纪20年代,美国斯图兹汽车盛行,就像中国20世纪50年代上海流行的老爷车一样,斯图兹汽车成为美国那个年代的象征之一。1916年,正值中年的赖恩在事业上进入巅峰时期,拥有近3000万美元的个人资产不说,他还控制了在当时具有时代意义的上市公司——斯图兹汽车公司。随后,1920年初,汽车股继续在股票市场上领涨,斯图兹汽车也在跑步中前进:1月初,股票价格还稳定在90~100美元,但是从十几号开始,股票价格开始每天都上涨,直至冲破该股票的历史最高点,高达120多美元。很多中小股民开始考虑斯图兹继续上涨的空间有多大,有的甚至开始抛售这支股票。但是,股市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斯图兹汽车股价在1920年2月份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突破了130美元的大关,这也引起了许多认为这支股票必然下跌的卖空投资者的兴趣。大量的资金陆续开始进入,准备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卖空投资者从拥有股票的一方借入股票,在该股票价位高的时候将股票卖出,等股票价格下跌以后再以低价买入该股票还给股票持有人。如果某支股票有大量的卖空投机商进入,必将造成该股票被大规模抛售,进而这支股票价格将在市场压力下下跌。遗憾的是,斯图兹汽车就遇到了这样的“空袭”。
面对突如其来的“空袭”,继承了父亲不服输性格的赖恩,拖着病体、打着吊瓶,亲赴第一线,指挥着这场“血拼”,不肯轻易被空头的势力吓倒。这时,华尔街上已经开始出现大量抛售斯图兹汽车股票的苗头,为了殊死一搏,赖恩开始不顾一切地大量买入股票。戏剧慢慢地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几乎华尔街空头每卖出一股斯图兹,赖恩就买入一股。这就意味着,一旦赖恩掌握了所有的斯图兹股票,那么,所有的空头就不得不从赖恩那里按照他的要价买入该股票,来补上借入股票的亏空,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平仓。然而,此时所有的卖空投机者都认为,赖恩即使有吃下所有买单的野心也没有这样做的实力,毕竟跟华尔街的富豪们相比,赖恩的财富还是少得可怜。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赖恩不仅把他所能动用的活动资金都用来买入该股票,而且不惜动用其他的公司财产和个人财产做抵押,从各方筹钱持续“战斗”。赖恩不惜血本地投入也换来了市场天平的倾斜,3月份,斯图兹汽车股票继续一路高歌向上直冲,到3月下旬,股价一度冲破200美元,迅猛上涨。许多原本准备在这场鹬蚌之战中得些渔翁之利的中小投资者已经陆续开始离开“战场”,转而成为观战叫好的旁观者。3月份即将结束的一个星期,斯图兹汽车公司股价又创造了一个神话,从200美元逼至400美元。4月初,股价就以392美元的天价摆在卖空投机者的面前,而赖恩现在已经成为了华尔街上斯图兹汽车股票的唯一拥有者。也就是说,卖空投机者不得不在一二百美元卖出股票的基础上,再以高达四百美元的天价将股票买回,以完成证券交易所规定的卖空者必须平仓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卖空的巨头的损失至少是自己投资额的两倍以上,这样的行为如果继续下去结果就是卖空投资者的自焚。
当在既定的规则下没有解决办法时,改变规则是唯一的出路。1920年4月初的几天,赖恩突然被告知,他的斯图兹汽车股票将被摘牌,也就是说,他所有的关于斯图兹汽车股票的财富将在顷刻间消失,而卖空巨头也不必再买入股票进行平仓。形势似乎开始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华尔街握有实权的卖空者处于绝对有利的位置。但是,赖恩继续着他的宣言:要么高价位买入股票平仓,要么大家鱼死网破。交易所里卖空的力量还在悄无声息的行进中,买入的力量还在不断地收购每一股斯图兹股票。没有人知道这场“战斗”的结果会是怎样。
卖空的投资巨头,用出了最后的杀手锏:改变对斯图兹汽车股票交易合法性的判决。1920年4月5日,华尔街最高交易权力机构——纽约股票交易所管理委员会宣布,他们全体一致认为斯图兹汽车股票的交易不合法,决议中止该股票的一切交易行为。这个宣言暗示了所有卖空巨头不必平仓,而这直接触及了华尔街自建立以来奉行的“卖空的必须买回来”这个亘古不变的游戏规则,也是他们落在赖恩手中的把柄之一。即使他们以内幕操作的形式改变了游戏规则,也不敢让公众知道小股民的财富怎样被巨头们玩弄于股掌之中,总之,巨头们需要在公众面前表现出自己公平公正的一面。
作为商界老手的赖恩当然知道卖空巨头们的心思,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手里握有多大的谈判筹码。赖恩发表声明,提出交易所有必要与他进行谈判,以免给不想让人知道真实身份的卖空投资人造成“重大的损失”。交易所没有任何的回应。人们像关注自己手中的股票价格一样关注着这场闹剧的每一步变化。
一个星期之后,赖恩正式提交辞呈,申请退出交易所。这份辞呈不仅表示他与交易所的关系彻底决裂,也表示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受交易所各种规则的约束,同时也是这场战争升级的序幕。作为一个单枪匹马与机构作战的战士,赖恩的弱势反而引发了大众的同情之心。不久,赖恩将一份卖空斯图兹汽车股票的交易所核心会员的名单公之于众,很快,舆论压力开始形成。有的批判政府监管不足,有的批判交易所制度不完善,但是更多的批判直指涉及其中的交易所成员,丑闻接连不断被曝出,甚至出现“揭老底”的势头。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这些卖空巨头不得不放弃抵抗,承认他们曾经帮客户卖空过该股票。无论措辞如何都无法掩盖他们承认的事实,为了平息事件,交易所发表声明:买卖合同的最终结算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4月24日,赖恩决定在“路边市场”为卖空者平仓。赖恩与卖空者的股票价格谈判始终处在僵持阶段。最后,卖空者觉得集体选择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平均价位——550美元。人们拥挤到赖恩的办公室看最后决定者的意见,面无表情的赖恩沉思了几秒钟,随后以微微点头宣告了这场战斗的结束并以150万美元的净收入赢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
然而,故事的结局并不像人们期望中的那样圆满。赖恩在这场规则之战中赢得了金钱,却也失去其在交易所的世袭会员资格。一个“路边市场”根本没有力量支持斯图兹股票如此大额的交易。在1920年末股市的暂时衰退中,赖恩手中的股票根本无法抛售,随着股市的大跌,他的财富被淹没在股市衰退的大潮中。1922年,斯图兹汽车公司宣布破产,又一颗股票巨星陨落。